今天是:

教育教学

实践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实践教学 >> 正文

推动思政课程向第二课堂延伸——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调研

发布日期:2021-10-13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实践调研活动背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坚定不移听党话、做贡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教育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的推动之下,参照我院具体实际和学生专业情况,思政课专业教师指导在校学生开展相得益彰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践调研活动目的

全面加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推动新阶段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三、实践调研活动地点

校内: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图书馆、警体馆

校外:陕西省延安市枣园革命旧址、张思德纪念广场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知青旧居

四、实践调研时间

2021年4月19日-10月1日

五、实践调研基本情况

根据学院特色,我们在以参与“我心中的思政课”——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微电影作品基本情况

1. 关键词:红色传承、青春向党、奋斗强国、护航十四运、共筑中国梦。

2. 指导老师

左娟霞、马存娟、段朝晖。

3.学生团队成员

刘席辰、高瀚霖、曾淦胧、王琪琪、付博华、张洋洋、邓旭、江金博、杨涓冰、许芙蓉、朱晓阳、冯子翰、李西鹏、杨竣翔、李佳鑫、张雨、任彦霖、卜亚慧、张宇婷、张思蒙、胡婷婷、姚一艺、王翊洋、余泉兴、刘晋京、秦立强、郑洁、陈严、包馨睿。

(二)微电影主题及内容

电影选自《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秉持大思政教育理念,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辉煌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以陕西西安承办十四届全运会,我院大学生承担赛事安保及志愿者为契机,通过红色基因传承的“圣地红”、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绿”、走向共同富裕的“富裕黄”、和实现个人奋斗目标的“梦想蓝”四个实践小组围绕“青春向党、奋斗强国”主题,以陕西青年“共筑中国梦”的实践行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思政教学主题实践活动,展示当代高校思政课堂的丰富内容,真实反映新时代大学生在实现时代使命征途上,坚定理想信念、结合自身专业践行奋斗强国的责任担当。

就课程教学看,本片展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主要任务是如何针对学生关切,用心打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活力温度;既有课堂老师政治引领、学理阐释,又有课下学生实践锻炼的思政金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的思想引领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价值塑造作用。实现课上到课下,课内到课外,为学生全面理解新时代国家发展方向和个人奋斗目标提供指导、建议和帮助,体现高校思政课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微电影创作与构思过程

1.构思过程

(1)拍摄背景:该作品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辉煌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以陕西西安承办十四届全运会,我院学生承担全国十四运会安保、志愿者工作为契机,以老师与学生实际思政课教学为创作主体框架展开。团队在创作中与老师们多方位沟通,从内容选择到四个主题板块敲定,每幕场景都源于真实陕警院学子学习与生活。

(2)内容选择:作品选取《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二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的知识点,结合教师讲授“青春向党,奋斗强国——致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专题内容,以“护航十四运,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陕西青年在行动课外分组作业。“圣地红”“生态绿”“富裕黄”“梦想蓝”四小组围绕主题展开他们信仰坚定、使命担当的精彩瞬间。

2.创作过程

接到通知后,结合大赛规程组建参赛团队。全员32人进入筹拍阶段。根据拍摄需要组建剧本组、摄制组、宣讲组、文艺组、后勤组共5个组别,在5月底前完成剧本创作、道具制作、外拍手续及场景对接,6月中旬完成3次带设备彩排和全部前期拍摄,7月底完成正片剪辑和报送材料,8月中旬全员参与完成微电影正片的校正及花絮最终作品的剪辑,8月底完成省级遴选报送。9月初接到省高教工委通知进入全国决赛环节,9月底前完成所有国赛资料的报送。

(四)创作过程中的趣闻轶事

作为公安院校学生,这是非科班的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电影拍摄活动。但参与其中的每位成员百花齐放的“好点子”在次次拍摄推进会中不断涌现。正式拍摄前,先后经过7次全员拍摄协调推进会和十几场小组会,才对剧本、拍摄、宣讲、文艺、后勤五大组别的内容敲定并准备好。

1. 一人多角:在拍摄中,每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由于比赛对人数有严格要求,所以具体在拍摄中经常出现一人多角的情况。上一刻她是镜头里的女主角,下一刻她就举着反光板担起拍摄助手的角色,场景拍摄结束后又变身女汉子清理拍摄场地。最多时候一位同学要承担6种身份。虽然辛苦,但大家都乐在其中。在陕北延安市枣园和延川县梁家河外拍时,大家互相照顾,男生时刻保护女生,争前恐后将重行李抢来扛,同时女生也热心为大家递水打伞。

2.遗憾也是收获:在前往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知青旧居场地的拍摄时,因当地交通限制、突遇暴雨及景区规定等因素,我们亲手制作想送给全国游客的党史文化小礼品(剪纸、书签、石板油画)只送出了三分之一,为赶回市区乘坐回程动车,原定3小时的拍摄被迫压缩到一半进行。最后还是错过回程列车。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周一的课程,我们决定乘坐凌晨2:00的绿皮火车。等待的8个小时中,带队老师就近安排大家住宿保证安全,并叫了很多当地闻名小吃到酒店和大家一起回顾拍摄点滴。

(五)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及相应解决办法

1.剧本的打磨:为了更好将主题表达全面,剧本组、宣讲组、摄制组的成员们多次商讨,指导老师挨个把关,甚至细扣到一个语气词,剧本中的每一个备注表情,会议室里十几个同学对着电脑反复修改。学生们笑说:“过老师把关那刻像经历高考一样。”虽然第一次进行剧本创作、脚本撰写,但大家都一一克服,将最好状态呈现。

2.场景的协调:拍摄场景包括校内校外,有的场地拍摄难度较大。如校外拍摄延安市枣园革命旧址、张思德纪念广场、梁家河知青旧居等地需要主管单位对接和出具介绍信等,这些都得到学院领导的支持和指导老师的协调;校内拍摄,无论是图书馆、警体馆、操场、食堂等多个场景都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真心感受到学院全员育人的氛围。

3.人员的调度:学生参与团队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组成。在警务化管理的公安院校,每次的筹备、参会、拍摄都是异常艰难。大家利用可用时间,加班加点、克服困难,只为将学生“心中的思政课”展示出来。尤其是20多名友情出演的退伍大学生。为了更好呈现我们为十四运备赛决心,征集学院应征入伍完成服役任务返校的学生,他们不计回报,甘当“无名”之辈。

4.拍摄及设备:很多专业的设备都是老师、学生们自己想办法筹借,其中有一次带道具彩排,突遇停电,为了不影响石板油画作品报废,大家纷纷打开手机电筒补光拍摄。

六、实践调研总结

(一)在内容上,围绕“铸魂育人”主线,聚焦理想信念

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要坚守“警院姓党”的底色,,始终围绕“铸魂育人”主线,在将党史知识有机的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活动中,积极推动党史学习进校园,聚焦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和学生成长紧密结合,整合校内校外教育力量,力求用真情讲真理,用力度传温度,既聚焦理想信念,又关照客观现实,“铸魂育人”走深走实,“党史学习”入脑入心。

(二)在形式上,突破形式限制,推广多元铸魂。推广主体多元,既有校内课堂思政教师的学理教授,又有校外革命旧址等实践基地的实地学习,还有学生们担当主角以“第一人称”的学习讨论,三位一体,整体推进。通过微电影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参与活动的方式,更是把崇高的公安事业融入时代的语言,通过此形式表达,令人耳目一新。

(三)在背景上,抓住“重要时期”节点,精准对标发力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在导向上,始终坚守意识形态底线,把握立德树人主线,主管院领导多次谈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使命。“党史学习教育”是今年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用丰富多元的信息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此次指导学生参加微电影实践拍摄活动,充分将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很好的融入,围绕铸魂育人,聚焦理想信念,立足本职本业,发挥职能优势,充分展示了学院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全院上下,学史力行,引领和影响学生树立“铁一般的理想”“铁一般的信念”,铸造忠诚警魂,打造忠诚铁警。